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2023-05-26 09:45:46 来源: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评论:0 查看数:0
[摘要]

中国—中亚峰会主题装置亮相西安街头。   袁景智摄(影像中国)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成功举行,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青年是中国—中亚关系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近日,5名中亚国家青年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们在华的学习生活故事,表示将进一步投身中亚国家同中国的友好事业,为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深度融入中国新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王 沛

“这款黑巧克力是哈萨克斯坦原装进口,有官方认证,吃起来不腻,在我们那里很受欢迎。”一大早,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哈萨克斯坦国家馆便迎来了第一批客户,哈萨克斯坦姑娘博塔科兹(图①)用流利的中文向大家推介家乡特产。她身后的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哈萨克斯坦产品。

博塔科兹今年24岁,已经来中国6年。在中国,博塔科兹更喜欢别人叫她的中文名字——叶胜利。去年,叶胜利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并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平台(SCOLAR),创立了该平台的上海中心。有一次,她随团到位于山东青岛胶州市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参观,很快就被那里美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经贸优势吸引。叶胜利决定留在青岛发展,“青岛气候宜居、生活舒适,还有一片美丽的大海,我希望在这里开始自己的事业。”

今年2月,叶胜利应聘来到上合之珠,成为哈萨克斯坦国家馆负责人,日常工作是向来访者介绍哈萨克斯坦文化,对接哈中贸易和展销活动,并负责哈萨克斯坦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这里是中亚国家与中国物流、贸易、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中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叶胜利介绍,哈萨克斯坦企业对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在平台上展销自己的产品有助于这些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从初次造访至今,叶胜利见证了上合示范区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去年12月正式开馆后,上合国家客厅、上合“法智谷”等平台陆续上线,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上合之珠已经成为国家间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5月12日,首班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商品车整车专列从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出。“贸易合作,物流先行。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常态化开行20条国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发展一部副部长臧元奇说。

哈中两国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叶胜利看在眼里,也参与其中。工作之余,她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被问及毕业后有何打算,她说:“我想继续在上合示范区发挥作用。将来,我希望能从事国际贸易,成为连接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桥梁,为促进两国文化、贸易深度交流贡献力量。”

闲暇时,叶胜利喜欢到中国各地旅游,已经去了山东、陕西、云南、安徽等地。“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景各不相同。去不同的地方欣赏风景、感受风土人情,可以让我更好地感受、了解中国文化。”每逢家乡客商来访,她也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各地风情,推荐他们去看一看。

“中国经济发展活力强劲,希望更多哈萨克斯坦客商持续深度融入中国新发展格局,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谈起两国合作的未来,叶胜利充满信心。

“共建‘一带一路’增进了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本报记者 万 宇

“我很开心,今年的生日正值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5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青年娜丽斯特·克雷奇别科娃(图②)在北京和朋友们度过了难忘的23岁生日。

“我的中文名叫柯楠,这个名字是中国老师帮我起的,她知道我的家乡森林繁茂,所以我的名字里每个字都有木字旁。这个名字也饱含着老师对我的期望——像树木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柯楠目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就读。

2018年,柯楠第一次来到中国,方便快捷的高铁、四通八达的公路等基础设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建设者的工作效率太高了,一座火车站短时间内就能拔地而起,令人震撼。”柯楠表示,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动体现,“看到这些,就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在华留学期间,最令柯楠骄傲的是在第一年就通过了汉语水平5级考试。“当时,我每天学习汉语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学习虽然辛苦,但我克服了困难,收获了成长。”除了自身努力,柯楠也从中国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同学们十分勤奋,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这也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在柯楠看来,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合作前景广阔。“吉尔吉斯斯坦是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共建‘一带一路’增进了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她以家乡比什凯克为例,“许多市内道路在中国企业的参与建设下焕然一新,回国时我都认不出来了。”柯楠笑着说,过去坑洼不平的道路变身一条条崭新的马路,两旁是平坦整洁的人行道,“这些街道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中国路’,身边的亲人、朋友说起这些时都很激动,感谢中国企业给比什凯克带来的变化。”

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系列合作共识,其中包括“完成中吉乌铁路可研工作,推进该铁路加快落地建设”。“这条铁路对吉尔吉斯斯坦十分重要。铁路开通后,会有更多货物通过吉尔吉斯斯坦流转,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未来,这条铁路将成为中亚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对吉中合作项目,柯楠如数家珍,达特卡—克明输变电线项目、中吉乌公路、奥什医院……“这些合作项目将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柯楠认为,吉尔吉斯斯坦可以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学习建设经验,规划国家发展。

今年7月,柯楠即将完成在中国的学业回到家乡。“未来,我想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特别是中医药贸易。中医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中医药造福更多吉尔吉斯斯坦民众。”柯楠说。

“为塔中友好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 范昊天

湖北黄石,磁湖之滨。走进湖北理工学院国际学院办公室,一面锦旗引人驻足,上面写着8个字:“救命之恩 永生难忘”。锦旗感谢的对象是曾经在这里就读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尤尔达舍夫·阿利舍尔(中文名阿骊)(图③左)。

2020年6月5日,走在磁湖边的阿骊突然听到有人呼喊“救命”,不远处,一对母子正在湖水中挣扎。阿骊没有多想,立即跳入湖中,一手抓住孩子,一手抓住大人,奋力拉扯、托举,终于将二人救起。等他上岸才发现,自己的手掌和膝盖都被划破,手机也坏了。那一天正好是阿骊23岁生日。

事隔许久,已经回到了塔吉克斯坦的阿骊和记者谈起当年的义举和这面锦旗,还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塔吉克斯坦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2015年,阿骊高中毕业后来到中国求学。“当时,我的很多亲戚朋友都在中国。大家都说,中国学习环境好、发展机会多,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地来了。”到中国后,阿骊先在新疆师范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然后考入湖北理工学院,成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来中国之前,阿骊只会说“你好”“再见”等最基本的中文词汇。“本来担心因为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无法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热心地帮助我,有时在街头遇到困难,一些陌生人也会主动帮忙。这些都让我特别感动。”阿骊说。

说起当年在中国的日常生活,阿骊仍然十分怀念:“黄石是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风景美,人也热情。”美丽的磁湖,俊秀的东方山、西塞山,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矿冶大峡谷”……阿骊和同学们一起,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打卡城市美景、体验特色美食,感受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独特魅力。

除了黄石,阿骊还去过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发展水平令人赞叹,我特别喜欢买中国产品。”阿骊告诉记者,自己脚上穿的鞋子就是中国制造,价格是外国同类鞋子的一半,但是质量很好,穿了3年多一点问题都没有。

2021年6月,本科毕业后,阿骊回到了塔吉克斯坦。在家乡,阿骊深切地感受到塔中两国各领域交往日益密切。“很多中国企业来到塔吉克斯坦,参与各种项目建设,帮助我们改善基础设施。商场里,中国的服装、百货、家具等很受当地人欢迎。”

回国已经快两年了,阿骊时常想起在中国留学的时光。“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友好氛围令我印象深刻。”阿骊经常向身边朋友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希望更多家乡人到中国走走看看,实地感受这个东方大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两国的交流合作,让塔中友谊之树常青。未来,我希望能回到中国攻读研究生,为塔中友好作出自己的贡献。”

“做土中友好交往的使者”

本报记者 崔 琦

“中国是文明古国,来到这里后,我深深爱上了中文、爱上了中国,一切仿佛是跨越历史长河的相遇。”土库曼斯坦青年古拉丽·博里耶娃(图④)这样形容自己与中国的缘分。

2019年9月,博里耶娃来到位于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学习俄语。“当年在家读书时,我曾在教材上看到中国气势磅礴的长城、奔腾不息的黄河,也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有所了解。但我不想仅仅满足于文字与画面带来的感受,更渴望拥抱这个古老又充满朝气的国家。最终,我选择来中国学习。”博里耶娃说,闲暇时间,她会与好友相约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陕西渭南、湖北武汉、山东临沂等地都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给博里耶娃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城市还是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里耶娃曾在学校担任“非遗讲解员”,与非遗传承人深入对话交流,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有了全面的了解,“西安的非遗保护做到了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历史爱好者,博里耶娃平时喜欢去西安的各大博物馆。最近,她参观了中国首家民办一级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看到了不少见证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交往的古币,“感觉很亲切,就像回到了土库曼斯坦的博物馆一样。”除了古币,还有许多与古丝绸之路相关的展品。唐代粉彩舞马俑让博里耶娃感触颇多:“马在中亚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赛马是土库曼斯坦的传统。历史上,中国的丝绸、茶叶通过古丝绸之路进入中亚,我们的名马也经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在西安,博里耶娃时常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21年,她参加了“多彩丝路,欢乐西安——走进土库曼斯坦”主题展演活动。现场,博里耶娃与其他土库曼斯坦留学生一起身着民族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很多人被我们的表演和服饰吸引,这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留学中国的意义——增进土中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行。“峰会举办期间,西安著名商圈和旅游景点的大屏上一直滚动播放着峰会的宣传片,街头也多了好些象征中亚国家与中国友好交往的元素。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见证了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与中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峰会的成功举行意味着中亚国家同中国的传统友谊再次从这里出发。”博里耶娃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在理念和实践层面相近相通,“土中两国合作交流将越来越频繁,不断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未来,我希望从事翻译工作,做土中友好交往的使者。”

“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刘军国

最近,乌兹别克斯坦青年阿森贝克(中文名李辰阳)(图⑤右)每天都很忙碌——一边忙着准备与大学毕业相关的事情,一边忙着制作讲述中国故事的视频,还要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在中国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惊喜。”

阿森贝克是杭州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小时候,他总听父母说起一句阿拉伯谚语——“求知,哪怕远在中国”,那时,他便对中国充满了向往。2018年9月,他来到中国西安,开始了求学之路。

一到中国,阿森贝克就被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所震撼。“我想要学习电子商务,把网购和移动支付方式带回家。”在西安学习了一年中文之后,阿森贝克报考了杭州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并顺利收到录取通知书,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在杭州师范大学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阿森贝克努力抓住每一次实践机会。他尝试直播带货,拍摄Vlog。慢慢地,他在社交媒体上有了不少粉丝。后来,他被邀请参加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青年友好故事会等活动,还报名担任杭州亚运会志愿者。

“对我来说,在中国最奇妙的经历是成为一名直播带货主播。希望能够运用我所学习的电商知识,为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牵线搭桥。”如今,阿森贝克利用学到的直播经验,在跨境电商平台帮助中亚客商采购中国优质产品,也向中国客户推介中亚精美的手工艺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了不起的倡议,深受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各国人民欢迎。”阿森贝克认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乌兹别克斯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期待乌中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在中国生活了近5年,阿森贝克去过20多个城市,交了很多中国朋友。“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我喜欢听中国朋友讲他们的故事,从他们的角度感知中国。”

在中国走访的过程中,阿森贝克萌生出一个想法——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今年3月开始,他每周都会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一条介绍中国的视频。“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对彼此充满好奇。我制作的视频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非常受欢迎,很多人留言催我更新,还有不少中亚年轻人看了视频之后,决定来中国学习。”阿森贝克表示,“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可以促进中亚国家和中国人民相互了解,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最近,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行,阿森贝克每天都关注着峰会新闻报道,“中亚国家和中国不断续写友谊的故事,期待峰会取得的丰硕成果能够进一步推动中亚国家与中国各领域合作。”

(责任编辑:王威)
分享: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0条评论)
最新评论